地方本科院校向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的新型大学转型,迫切需要推进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新型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转型与改革的若干关系的同时,还要善于准确把握好转型与改革中方法论层面的若干问题。
第一,符合共性还是体现特殊性?新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既要遵循一般改革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要能够顺应院校转型发展的大势,要符合“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态、重特色”的办学定位,能够支撑和保障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这一改革的特殊性从高校自身来说,应当聚焦和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上、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新教育模式上、开展应用型科研与提升服务能力上、有利于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导向上。
第二,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顶层设计意味着对改革的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宏观布局,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对一定时期改革关键问题的把握、困境难题的探索和重点部位的突破。改革鼓励在整体谋划中寻求重点突破,在理念创新中开展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一些院校的综合改革成了各个单项改革的综合与累加,缺乏系统思维与整体设计,忽视了改革及其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内在的关联性、系统性、整体性,使综合改革成为了碎片化的改革的综合。比如说,有些院校制定了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方案,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或者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没有制定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改革等一系列方案,使得单个的方案在实践中缺乏呼应和支撑,难以有效推进,往往不了了之。
第三,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管理体制改革不是局限于学校发展与改革中的某些个别问题,而是同时涉及到学校全方位的转变,需要选择局部推进、重点突破再到全面推进的策略。也就是说,改革要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新型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高校转型发展、建设改革的各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外乎两个层面。一是内部治理结构层面的改革,可以说是改革自身的顶层设计,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省市共建地方高校机制、校政行企合作办学机制、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二是学校内涵建设层面的改革,更多地侧重院校改革的实践层面,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科研管理体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人事制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新型大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可以此为突破点,带动学校人事师资、学生工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系列改革的推进与落实。
第四,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就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而言,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往往与事关重大重要领域、紧要迫切问题相关,这种方法的改革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较高的管理效能,但也会因为对基层单位情况不明或过于强势的组织推进引起消极甚至逆反心理。国外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发展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的转型改革,有些是先从大学的基层单位和整个大学的若干人开始的,他们通过有组织的创新,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影响和改革大学的结构和方向,因此教师或教师群体能够启动或推动一所学校的转型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学校有了顶层设计以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正落实和推动需要依靠更多的教师参与;同时,大学发生转型不会因为单个创业者获得权力,从上而下办一切事情,大学的重点都在基层,抵抗力往往自下而上,离开了教师的认同和参与,少数人的改革往往难以成功。